退休理化教師 鄭安金樂天知命 八旬將屆耳聰目明

戴貴立-專訪

退休數十年,不忘讀書,天天閱報,和弟子及好友,依媚兒不斷,唯獨沒有臉書,不用line,沒加入群組。可是社交依然活絡,個性天生開朗。尤其文筆讓學生「望塵莫及」,讓好友讚嘆佩服。秋節將屆,學生前往探視,攜帶簡單水果表示敬意,門口立聊半小時,笑聲不斷。

鄭老師中興大學畢業,成功嶺預官役,退伍就來到公正任教理化。他文學素養優,六年高雄中學的負笈,造就國學,尤其新文藝,散文的寫作功力。學生接到他的電子信,往往複製轉貼在同學群組,讓佳作大家欣賞。即使是文科的弟子,任教中學,也要感嘆「老一輩的文學底子真不是蓋的」。

鄭老師與杜永漢老師「綠楊宜作兩家春」,同事又是鄰居,平日學生找鄭一定也找杜師。杜老師93歲往生之後,鄭老師也快到八十,精神尚好,體能還健,只是活動力差一點,健康檢查沒有紅字。不太愛出門,學生拜訪,說是聚餐將開車來接,他也是婉拒,可能怕麻煩,不想打擾學生吧。

師母也是同校服務,退休,樂在書法,鄭老師則喜歡閱讀,尤其看網路各種資訊,甚至還會轉速有趣的事。他說虛假新聞或是報導多,一眼看穿,容易識別,可是社會一般民眾好像容易受到欺騙。面對學生造訪,他講兩件趣事,和退休,老人有關。學生聽完樂開懷,引述發表在媒體,並側記這位傑出教師的風趣健談的一面。

由於時下教師缺嚴重,理科沒有人要教書,他講述一個網路笑話。他說:「借重經驗與敬業,剛剛退休的教師應該回學校兼課,代課,讓孩子受益。這些老師不會抱怨,配合度高。」學生又問:「那中年教師呢?」鄭說:「不是常常聽3、40歲教師反省當年沒有好好學習,所以這些教師可以重新回到大學再進修。」接著學生又問:「在大學裡面,現在正在唸書的年輕一代呢?」鄭師說:「這些可以安置在安養院,因為他們不少是躺平的,只要便當和飲料,在床上滑手機,整天不用下床。」

這個笑話雖然來自網路,經過師生對話,簡直是把社會當今現象諷刺入骨。

準備告別時。這位幽默的教師又告訴學生一個笑話。「一個老人拜訪他朋友,兩個都有年紀了。離開時,互相鞠躬,珍重再見。等走了一段路,回頭看屋主,竟然還佇立門口目送客人,於是客人又回頭,立正鞠躬。主人一樣回禮。」「當客人走好遠,心中依然不捨,取出身上望遠鏡又回頭看,赫然發現主人也是用望遠鏡,正望著遠去的客人,於是雙方相向三拜而別。」

這故事看出老人重感情,重禮數。不過想想梁山伯電影有「十八相送」,再參照朱熹訪友,主人在草屋門前凝視送友人。朱熹告訴弟子,「這是高人,深情且重情義的表現。」鄭老師如是說,弟子告辭也是再次拱手拜別,內心卻是充滿甜蜜,這是社會上少有的清趣。傑出不是發財,不是領獎,而是退休多年,學生還是去拜訪,聆聽他講故事!